“你家臭不臭?”如果你最近去朋友家做客,朋友的孩子又正好上一年級,仔細聞聞,有沒有一股奇怪的味道?
有就對了!一年級的小朋友們,正在進行人生中的一次科學實驗——水培大蒜。
一塊大蒜難倒大批一年級家長,原來讓它發(fā)芽并不容易。每天對著一團大蒜看啊看,三五天過去了,芽兒沒看到,倒飄出了一股臭味,水沒有催生出嫩芽,把大蒜泡爛了。
“你家的大蒜發(fā)芽了嗎?”這句話,成了這段時間很多一年級家長們的“接頭暗語”。
水放多少,要不要剪頭
關于大蒜,家長圈有無數(shù)疑問
昨天一大早,中秋小長假后的第一個工作日,辦公室的電梯里,幾位一年級的家長碰到一起,沒聊作業(yè)、成績,聊到的主題,關于一塊大蒜。
“你家放在陽臺上嗎?放多少水?”
“臭了嗎?有沒有長出根系?”
原來,家里的一年級小朋友最近都接到了科學老師布置的一項作業(yè)——植物種植,選取的材料,可以是大蒜、綠豆、蘿卜、洋蔥等等。作為一種炒菜常見的配料,大蒜幾乎家家都有,也成了不少小朋友們的第一選擇。
不過種了一段時間,大家發(fā)現(xiàn),平時扔在廚房角落,一不小心就抽出綠芽的大蒜,等它成了科學觀察實驗的主角時,發(fā)芽變成了一件并不容易的事。
有家長說,自己家的大蒜已經(jīng)泡在水里一個星期了,小朋友每天蹲在地上看來看去,拿著相機一頓猛拍,結果毫無變化,“好像泡爛了,有一股臭臭的味道。小朋友都快哭了,一直問為什么沒有發(fā)芽。”
有家長做事周全,選了兩塊大蒜,一塊水培,一塊埋在土里。“水里的放了三四天,小朋友很勤快,每天去換水,手搞得臭臭的,但是大蒜發(fā)黃了,土里的那塊也沒什么變化。”
在家長群里,一聊起最近的植物種植,家長們冒出各種問題。
“大蒜外面那層膜要不要撕掉?”
“頂部要不要切掉一塊,幫助芽兒更好地冒出來?”
“泡多少水合適?要不要放在陽臺上,多照照太陽,促進光合作用?”
也有一頓操作后成功的家長,成了大家膜拜的大神,會被追著問各種細節(jié)。
“我網(wǎng)上搜了,說遮光容易長,試試看會不會好點。”
“聽說加點鮮花營養(yǎng)液,可能發(fā)芽快一點。”
“我放在濕的餐巾紙上,已經(jīng)冒出一點根系了。”
還有家長放棄大蒜,改選了綠豆、花生。相比大蒜的悄無變化,綠豆倒是長勢很猛,短短兩三天,就蹭蹭蹭地冒出一根根綠芽,變成了一盆“爆炸頭”。
水分、光照、溫度
水培植物,科學老師建議三個重點
“是不是把整個大蒜泡在水里了?”一聽說很多家長和小朋友水培大蒜沒有成功,杭州江南實驗學校教育集團的科學老師鄒小斌第一反應,是水加得太多了。
“要是大蒜塊莖都泡在水里肯定不行的,換水不及時也會發(fā)臭。”鄒老師說,水培大蒜其實操作蠻簡單,找一只飲料瓶,剪掉上半部分留下底部,弄塊泡沫板,挖幾個洞,搭在飲料瓶上,把大蒜卡在泡沫板上,底部略微接觸到水就可以了,“大蒜抽芽要沖破外面這層皮,所以把皮剝掉一點,頂部削掉一點,更有助于抽芽。”
鄒老師說,水培大蒜要符合植物生長的條件,適合的水分、光照和溫度下,三者有一條不符合,都會影響植物的生長速度。“抽芽前最好放在光線明亮,濕度稍高,較涼爽又良好通風的環(huán)境,避免陽光直射。”
另外,植物是要呼吸的,根部泡在水里,如果沒有足夠的氧氣,無法進行呼吸作用,也會導致腐爛。“所以容器不要太深,一兩天換次水。”
杭州市聞濤小學科學教研組長徐立波老師總結,不管種植哪種植物,都要注意把握三個條件:水質(zhì)、光照、溫度。
“建議使用清潔的水,最好是純凈水或放置一段時間后的自來水,以減少氯氣對大蒜的影響。初期每隔2~3天換水,保持水質(zhì)清潔,隨著大蒜根系的生長,換水頻率可適當減少。”徐老師也提到了水的總量,以剛好觸及大蒜底部為宜,“大蒜球莖營養(yǎng)豐富,水太多會讓塊根得不到充足氧氣,無法進行正常的呼吸作用而導致爛根。”
徐老師說,光照與溫度條件,都是影響大蒜生長的因素。太蔭蔽的地方,會讓植物的光合作用受阻,長勢減緩;沒有冒綠葉之前,太強的光直射,也會抑制植物生長激素的分泌,不利于發(fā)芽,“可以放在陽臺或窗邊,一般來說,室溫在15~25℃之間,比較有利于大蒜的生長。”
雖然水培大蒜主要依靠水中的礦物質(zhì)生長,但隨著時間推移,水中的養(yǎng)分會逐漸減少。為了促進大蒜的健壯生長,徐老師建議后期可以在換水時,加入適量的水培植物專用營養(yǎng)液,同樣注意不要過量。
把時間花在水培大蒜上
到底值不值得?
為什么這么多一年級的小朋友都在水培大蒜?科學老師們說,其實是一年級上的科學第五課《植物的變化》,需要小朋友觀察記錄自己種植的植物發(fā)生了哪些變化。
“把這一課放在一年級剛?cè)雽W不久,是有它的道理的。”徐立波老師坦言,科學觀察,是科學學習的基礎,從探究問題開始,才能引出后面的提出問題、解決問題,“探究的開始,就是培養(yǎng)觀察學習的能力。”
以觀察水培大蒜發(fā)芽為例,徐老師更建議小朋友們做好“有序觀察”,比如針對根系、綠葉、球莖,分別進行觀察和記錄。而水培的好處,是通過透明的器皿,讓小朋友能夠更直觀地看到各種變化,“肉眼可見的變化,會調(diào)動孩子觀察的興趣,提高科學學習的積極性。這種興趣驅(qū)動對于科學學習是很重要的。”
有一些家長對于學校布置的這項任務,可能帶有一點點小情緒,覺得老師把壓力給到了家長,在徐老師看來,這其實是讓科學學習突破課堂。“科學學習本身就不該局限于課堂,而是代入到家庭和日常生活中,在家庭環(huán)境下觀察,也是一種親子互動,能營造科學就在身邊的氛圍,更有利于科學學習的持久性。”
鄒小斌老師說,去年他教一年級科學時,把水培植物的任務,放在了寒假,就是希望家庭一起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。
“觀察記錄的方法很多,可以畫畫,也可以拍照,對于小朋友來說,養(yǎng)成觀察和記錄的習慣,才是最重要的。”科學學習到底是什么?很多一年級的小朋友懵懂,有些家長也把這個問題想得很深奧,“小學低年級階段,通過看一看、摸一摸、聞一聞、量一量、測一測,觀察之余,能夠用自己的方法,把變化記錄下來。”
在鄒老師看來,觀察記錄水培植物,就是相對簡單又有效的操作,既能激發(fā)小朋友的興趣,也利于家長從中引導,“通過一個短周期的觀察記錄,小朋友有親身經(jīng)歷,對植物的生長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。”通過觀察一塊大蒜、一顆綠豆的變化,看著它們冒出長出根系、冒出綠芽,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神奇。
來源:潮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