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衲算命”·“尼姑思凡”·偽教育家
金新
唐朝詩人常建《題破山寺后禪院》是一首題壁詩:“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曲徑通幽處,禪房花木深。山光悅鳥性,潭影空人心。萬籟此皆寂,惟聞鐘磬音。”
多美的意境——
“清晨我漫步走到這座古寺,初升的太陽照耀著高聳的叢林。一條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遠方,那里是被花木濃蔭覆蓋著的禪房。山光明凈,鳥兒歡悅地歌唱;深潭倒影,更使人覺得心境的空靈。萬物一片沉寂,只聽到那悠悠鐘磬的回聲。”
是啊,“如此清幽的環(huán)境使詩人頓去雜念,心中豁然開朗”!
此詩名詠禪房寺院,實抒寄情山水及隱逸情思,從而體現(xiàn)了一種佛教或道教的思想。
難怪19樓有個自稱“老衲”的人以“禪房花木深”為網(wǎng)名在廣袤無垠的互聯(lián)網(wǎng)遨游。
“衲”者,僧衣也。“老衲”者,老僧也。亦為唐朝詩人的戴叔倫《題橫山寺》有語:“老衲供茶碗,斜陽送客舟。”
佛教的精髓之一是“因果和輪回”,因而就有了“涅槃”;道教的精髓是“忍讓”:“退一步海闊天空,讓三分心平氣和。”
具有普度眾生與寬容境界的人才配得上“禪房花木深”的網(wǎng)名。
唯其如此,心急之筆者只能取個“應試超級棍棒”之俗之又俗之下里巴人網(wǎng)名。
假如有一天,這個“禪房花木深”突然來個“老衲算命”,并借機大開罵戒,滿口污穢,人們一定會很驚奇!
驚奇之余,一定會想到“尼姑思凡”。
“尼姑思凡”,有人謂之“尼姑思春”。
尼姑是指“歸入佛門,受持具足戒的女子”,她們心無雜念地在尼姑庵修行積德。
倘若有一天,尼姑春心“涌動”而兒女情長起來,有了嫁人的念頭或在庵里藏了小和尚,那是犯了大忌的。
其實,老衲與尼姑都是人,耐不得寂寞蓄發(fā)(道士本來就沒有剃度)還俗就是了,人們一定會理解。
當然,老衲即便還俗,嘴里吐不出“象牙”畢竟仍是令人厭惡的,機敏舌戰(zhàn)則在此外。
最怕的是,既想要有“光頭”、“袈裟”、“海青”之非常人之雅,又想要男歡女愛之常人之俗。
那就不地道,甚或有些卑鄙了。
這是一種“雙重人格”。
鄙人在《許智宏“屁股指揮腦袋”之杞憂》這篇雜文里曾引用過有關(guān)“雙重人格”的釋義抑或定義——
雙重人格是多重人格的一種,美國《精神病大詞典》里多重人格的定義為:“一個人具有兩個以上的、相對獨特的并相互分開的亞人格,是一種癔癥性的分離性心理障礙。”
“禪房花木深”作為杭二中的門客是一面“蓄客”者的鏡子,折射出一個教育“王朝”統(tǒng)治者的心理疾病之“影子”——
披著“素質(zhì)”的新裝,內(nèi)心卻對“應試”的赤膊以顯示強健的分數(shù)“肌肉美”充滿了憧憬。
于是乎,舉著“大氣”與“大器”的旗子,卻實證以詭辯伎倆:考砸了打素質(zhì)牌,考好了秀應試分……
于是乎,21世紀的天堂杭州重現(xiàn)了當年張?zhí)煲砉P下之人物形象——
華威先生!
這是一個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“常勝將軍”。
善變“素質(zhì)”與“應試”之戲法者,從本質(zhì)上說,是因了“一種對于環(huán)境壓力的防御”而產(chǎn)生的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。
迅翁說“救救孩子”,竊以為欲“救救孩子 ”,當先“救救”偽教育家!